Search

譚亞.魯爾曼(Tanya Luhrmann)是史丹佛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在精神醫學、宗教經驗、心靈團體...

  • Share this:

譚亞.魯爾曼(Tanya Luhrmann)是史丹佛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在精神醫學、宗教經驗、心靈團體的領域有著豐碩而傑出的研究成果,今年才剛出版了《上帝如何成真》(How God Becomes Real)一書,整理了過往參與福音派基督教、非裔美國天主教、正統派猶太教、古巴聖得利亞教、祆教等團體的田野經驗。如今她在2000年的著作《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終於有了中譯本出版,負責發行的左岸出版社也邀請到了人類學家與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撰寫導論。

《兩種心靈》是一本記述1990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教育訓練與臨床實作的實況,以及其治療典範移轉與醫療系統變革的民族誌。本書所提到的「兩種心靈」,指的是精神醫學對精神疾病與心智狀態的兩種主要解釋模式:一種是以神經學理論,強調精神疾病源自於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精神科醫師通常會採取「大腦生病了」的說法來解釋精神疾病;另一種則是精神分析,它源自於佛洛伊德解釋精神系統的理論,強調人的意識與行動往往受到潛意識或無意識所驅使,人們的精神行為往往與早期經驗相關。

不管是哪種心靈模式,吳醫師指出,魯爾曼在寫這本書時也在嘗試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她在書中提到「當我們有愛,我們就會信任他人並保護他們」,這顯然是其對理想的治療關係的殷切期待。然而,同樣重要的是,治療效果必須取決於可以互相信任的基礎,也需要足以共量的文化信念,以及一種具有結構識能的道德責任。換句話說,好的精神醫療並不只是取決於治療者如何予以治療,還需要能夠維持治療室裡對等與互信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醫療需要具有公共性的政治與社會承諾,來確保治療室能夠持續穩定地存在。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81


Tags:

About author
芭樂人類學創始於2009年11月,以台灣青壯人類學家為主的共筆部落格 ,七十多位輪值寫手多任教於大學及學術機構,從人類學觀點探索日常生活、文化況味、社會張力、與世界百態。 芭樂每週一固定上架,此外不定期推出番外篇與 iGuava專題。
「芭樂人類學」粉絲頁
View all posts